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是很多仍然在奋斗的同学们最直接的想法。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究竟能为你的未来增添多少光彩?
在进入大学前的十八年人生中,我们的生活几乎都是被安排好的,包括每天从早到晚的学习,周末的补习等等,这些往往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我们要做的只是按照这个固定的时间表去做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同样,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被安排好的,为了高考,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学习所有涉及到高考的科目,在学习内容方面我们很少能有自主的选择余地。但是这一切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时间安排相对自由,以前老师紧紧盯着学习的情况在大学中不复存在,相应地,你的老师可能连你的名字都记不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在中学时期,由于对学校的评估和升学率直接挂钩,因此为了满足学校的升学率,老师不得不拼命紧盯学生的学习。而在大学中,老师更多的收益并不是与教学质量所挂钩,他们的收益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科研项目的收入以及自己在做老师之余的副业收入,因此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的益处。这也导致了现在大学的一大问题:教学质量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这种现象在普通的一二本学校中极为普遍。
有很多人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靠自己,谁教都一样,但是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一个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一个老师拥有一套成熟的清晰的知识框架,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脑中也可以轻易地搭起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而这对学生自己研究思考解决问题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提升。这也是为什么重点中学的同学比普通中学的同学更容易考上好学校,因为重点中学老师的知识框架非常清晰,同时也有不同的思考问题逻辑,所以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更容易解答出难题。而这样的老师,在普通的一二本学校中可以说是相当缺乏的,这样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激发。
同样的,相对于高中时期的紧绷学习,进入大学有了大把的空余自由支配时间,而这些自由时间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同学来说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在空余时间做些什么,而这就给了一些教育机构可乘之机,美其名曰充实你的大学生活,让你不再迷茫,其实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培训机构乱象在大学中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怕的是,大学并没有想过如何为学生规划未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引领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是放任学生自生自灭。如果大学对于学生的帮助足够好,提供的资源也足够优秀,那又有谁会去相信那些教育机构呢?
而大学也像是一座“象牙塔”,在大学中同学可以交流的对象仅限于上课的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而很多老师都是博士毕业后留校教学的,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大学生真正能走出校园与社会上的精英人士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阅历,从而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时候较为吃力。
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在生活上毫无压力,而学校同时无法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再加上与高中生活的反差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大学生缺乏上进心。于是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多大学生会走向堕落,整天沉迷于游戏,丧失思考能力,同时对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热情。而人又是环境的孩子,在堕落的大学生互相影响之下,形成了现在大学的常态:一个班从来没有到齐过,大部分同学由于熬夜打游戏翘课,少部分来上课的同学也无精打采,拿着手机玩了一节课。
这部分人的未来又怎么样了呢?有些人到了高年级发现自己害怕毕业工作,于是拿起书准备考研。有些人觉得考研对自己来说太难了,于是继续堕落到毕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过人的技能,最终只能通过一份很普通的工作维持生计。还有的人对工作毫无热情,于是转而成为啃老族……这些人美其名曰是大学生,但是这真的是国家所希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吗?
但是我们却也经常能在普通的一二本学校看到一些脱颖而出的人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和大学本身的关联并不大,这些人通常有很坚定的目标,在大学生活中不甘于与普通的大学生同流合污,于是他们不断阅读学习充实自己,不断的走出校园扩展自己的眼界,不断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由于现在大学生缺乏上进心,在普通大学生眼里他们可能是“异类”,但往往他们在毕业时与普通大学生的差距是巨大的。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大学”是否真正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其实也是值得怀疑的。
目前的大学制度固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希望在一般的大学中真正的成才,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你必须有坚定的目标,努力打破大学对你的束缚,无惧同学们异样的目光,扩展自己的眼界和知识,最终成为你所擅长领域的精英。而我对大学的建议是,多注重一下对于学生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石,将学生向正确的道路上进行引导是对学生,对社会,对学校三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